刘力兵抢过话头,说:
“我看过马丁波斯特在《沪上1000天》这本书里描述过我国汽车社会。
这本书写道:
1985年7月,我们经历了首场汽车展览会‘沪上汽车展览会’,感受到了华国人对现代精神的一种实实在在的饥渴。
人潮如涌,狼堡的一支应急小队空运带来了宣传资料和700辆汽车模型,那些东西一眨眼就全部被取用一空。我们费力为一些重要的参观者抢救了几样东西下来。
桑塔纳(santana)原是米国加州一座山谷的名字,当地盛产葡萄。这座山谷经常会刮起一股强烈的科罗拉多旋风,当地人把这种旋风也叫作“santana”。
1982年,德国大众汽车公司研制出一款新车,它们选择以这股旋风来命名,希望这款新车能像旋风一样风靡全世界。”
陈瑞来手里拿着一本书,有板有眼地说:
“我国汽车合资,就是从桑塔纳起步的。
1978年,我国决定在沪上建一条轿车组装线,准备利用外资改造上海牌轿车。
当时的一机部向国际著名汽车公司通用、丰田、雷诺、奔驰、大众等发出邀请函。
丰田以正在和台wan洽商30万辆汽车项目婉拒,奔驰称不转让技术,其他公司都表示有兴趣。
1978年10月21日,米国通用派出访问团同我方谈重型汽车和轿车合作项目。在谈判过程中,通用董事长汤姆斯墨菲向我方提出了一个问题:
‘你们为什么只同我们谈技术引进,而不谈合资经营(jointventure)?’
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和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搞‘合资经营’,这在当时是一件很大胆的事。
相应的报告随后被送到了高层,高层做出重要批示:‘合资经营可以办。’
由此,我国汽车工业的合资经营之路开始迈出脚步。
后来由于历史的机缘巧合,由德国大众而不是米国通用汽车获得这个重要的合资合营的机会。
1985年3月21日,沪上大众(现已更名为‘上汽大众’)汽车有限公司正式成立,引进的第一款车型是桑塔纳。
在那个年代,我国人民对汽车产品、汽车技术的渴望,超过了人们的想象。
马丁波斯特在《沪上1000天:德国大众结缘华国传奇》中写道:
和我们华国观众的热情几乎同样不可思议的是,那个古老的、50年代建造的苏联风格的沪上展览馆的气温。
在无法忍受的潮湿闷热中,在川流不息的人流拥挤下,我们几乎要窒息了。我们测量了一下当时那里的温度,居然超过了45c,加上很高的空气湿度,更是闷热难耐。
我们只有用身体顶住才能防止我们的展台被挤翻,防止我们被那些不管三七二十一都要弄到一本宣传册的参观者压死。